既然暗物质遍布宇宙,人类为啥感知不到,却又能知道确实存在?
要说清这个问题,需要先弄清三个基本问题,即:1、人类如何感知这个世界;2、暗物质的存在方式;3、人类感知到了暗物质的存在吗?
弄清了这三个小问题,这个大问题就解决了。下面就来谈谈我的看法,也就是将已知的科学常识通过本人理解,通俗地与各位朋友讨论分享。
先说说人类如何感知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四种基本作用力,即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电磁相互作用力、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力,简称强力、弱力、电磁力、引力。这四种力主导着这个世界的一切运动,也就是包罗万象,都脱离不了这四种基本力,其中就包括你我他在这个世界里的一切活动。
而人类感知世界主要依靠的是电磁作用力,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力。不要把电磁力狭隘地理解为电流或无线电作用,包括我们理解或者不理解的化学、物理所有现象,都是电磁力的表现。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强力和弱力只作用于原子及亚原子层面,超出原子层面就不存在了;引力无处不在,凡有质量就会产生引力,但引力是四种力中最弱小的力,除了我们被重力吸附在地球表面,平时人们很难感受到。
这样,我们人类直接感知这个世界的所有方面,包括吃喝拉撒,坐着不动,或与人见面,说说话,握握手,都是通过电磁力相互作用。
理论上,电磁作用力就是带电荷的粒子或具有磁矩粒子通过电磁场传递着相互作用,又叫洛伦兹力,传递的媒介是光子。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其本身都带有电荷,只是由于原子核与电子的正负电相等,因此原子才呈现出中性。
当原子与原子之间碰撞和接触,被接触的部分原子表面电子就相互发生作用了,由此产生电磁力刺激,这就让我们产生了感觉。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思维都是电磁力作用的结果。
视觉依靠光子传递;听觉是机械波,是传递介质中的分子原子振动传递;嗅觉是某物质挥发在空气中的分子、原子接触人类的嗅觉器官,发出电刺激的结果;触觉是摩擦力的一种表现,是身体表面分子与其他物体分子接触产生电磁力传导的结果;思维更是脑电波在神经细胞和突触等结构中运动的结果。
我们接触到的各种电波,光和热等一切事物,都是电磁作用力的结果。电磁作用力强度是仅次于强力的一种力,理论上传播距离无限远,因此我们通过望远镜能够看到130多亿光年的星系。
理论上,只要具有电磁作用力的物质,能够与光子发生交互作用,都能够被人类所发现或看到。如某物体在光照下发生反射、折射、衍射,就会被人眼或电磁仪器捕捉到;或能够与物质的原子分子发生交互作用,也能够被观测和感觉到。
可暗物质完全没有电磁力
首先,暗物质不与光子发生作用,在光照下不会发出任何反射、折射、散射、衍射,对光完全透明,人眼无法观测。这至少说明它不是由原子或者亚原子等带电荷的基本粒子组成,因为这些粒子只要带电荷就受电磁力约束,就会与各种带电粒子,包括分子、原子、质子、电子、光子发生作用。
基于此,暗物质不光是隐形的,也不会被人类触觉、听觉、嗅觉所感知。因此,理论上我们周围充满了暗物质,但我们却无法感知。
经过多年的观测和研究,科学界已经对宇宙中可见物质和不可见物质有了一个比较精确的计算,就是整个宇宙中,可见物质只占总质能的4.9%,不可见质能占95.1%。为什么说是总质能呢?因为在不可见质能里,并不都是暗物质,暗物质只占据了26.8%,暗能量占据了68.3%。
暗物质和暗能量在宇宙中扮演着对立打架的角色。暗物质起着拉拢和聚合的引力作用;暗能量却起着排斥和扩张的膨胀作用。一个拉扯聚合,一个排斥扩张,两种力量一直在博弈中,目前暗能量胜出,最终谁胜谁负,还无法预料。
万有引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暗物质在可见物质和不可见物质中,占据着84.5%的比重,因此主导着星系的引力作用;而暗能量则主导着宇宙膨胀,其质能比暗物质大了一倍多,因此暗物质的引力无法让宇宙收缩,而是被暗物质主导着整个宇宙呈现膨胀趋势。
暗物质和暗能量都没有电磁力,因此都无法被直接观测到。
那么,人类又是如何知道暗物质的存在呢?
前面说了,暗物质虽然没有电磁力,不会与电磁力发生相互作用,但其有质量,而且质量大大超过可见物质的质量。引力的大小是与质量成正比的,也就是说质量越大引力就越大,这样,这个隐身魔王就无法藏身了。
这有点像黑洞,由于黑洞引力超强,进入其势力范围(史瓦西半径)的光都无法逃逸,因此黑洞也无法被人类看到。但由于黑洞引力极端,凡靠近黑洞的天体物质都被它毫不客气地撕扯吞噬。
在这个过程,物质会被黑洞引力撕扯得粉碎,围绕着黑洞事件视界(就是在还没掉进黑洞史瓦西半径的临界点处)高速旋转,被撕成基本粒子的物质在接近光速的碰撞中,会发出耀眼的光芒和高能射线,由此被人们观测到。
由此,人类才间接“看”到了黑洞。
暗物质也是这样,由于广泛存在于星际空间,质量很大,形成的引力就非常大,对周围时空就会造成影响。我们知道天体运动是受引力支配的,其运动状态可以通过质量计算出来,如果出现异常,要么是引力理论出了问题,要么就是其中存在着还没有被发现的东西,影响着天体运动。
许多天文学家发现,在一些巨大星团等天体运动中,与可见质量导致的作用不符,这种现象随机地发生在宇宙各个方向和远近距离,且可排除是引力理论发生了问题,于是科学家们倾向于宇宙中存在不可见物质。
1922年,荷兰天文学家雅各布斯·卡普坦通过观察星体运动,间接推算出星体周围可能存在不可见物质;1933年,瑞士天文学家弗里茨·兹威基利用光谱红移,测量了后发座星团中各个星系相对于星系团的运动速度,发现星系弥散度太高,仅靠星系团中可见物质质量产生的引力,根本无法将这些星系约束在星系团内。
由此,兹威基推断出星系团中有大量的暗物质,其质量是可见质量的百倍以上。后来,许多科学家观测和验证了这类结果,由此间接验证了暗物质的存在。
再后来,人们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当光线接近或通过一个大质量物体时,会发生弯曲和放大效应,他把这种效应叫引力透镜效应,并预言在宇宙中存在这种引力透镜。
人们把这种透镜称为爱因斯坦环。
1979年,天文学家用美国基特峰天文台2.1米望远镜,首次观测到一个类星体因引力透镜效应形成的双重像;1998年,哈勃望远镜观测到第一个完整的爱因斯坦环,被命名为B1938+666;此后,引力透镜不断被发现。
2007年,哈勃空间望远镜发现了CL0024+17星系团拥有暗物质环的图像,环径达260万光年,只有星系团中存在巨量暗物质才能达到这种效应,这更有力地间接证明了暗物质的存在。
由于有了这种引力透镜放大效应,人类发现了距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恒星和星系,如迄今发现距离我们最远的恒星WHL0137-LS,是一颗宇宙大爆炸9亿年后诞生的,光线走了129亿年才到达我们这里。
这颗昵称为“晨星”的恒星,就是经过庞大星系团WHL0137-08的引力透镜作用,才被我们看到的,这个引力透镜放大效应达到了1000倍,否则我们无法看到“晨星”。而这个作为透镜的星系团,光靠可见质量是无法达到如此巨大透镜效应的,得益于其中大量暗物质的作用。
暗物质到底是什么,以后能弄清楚吗?
暗物质到底是什么,现在科学界还没有定论。曾经有人怀疑过中微子或许就是暗物质,但后来被否认了。虽然中微子基本不与光子发生作用,几乎没有电磁力,但并不是完全没有,还有那么一丁点,100亿个中微子有一个会与物质发生作用,这就给人类探测留下了余地。
而且在宇宙中,中微子虽然很多,但质量占比却很小,只有0.0034%。中微子在弱相互作用中产生,太阳的核反应每秒会产生10^38个中微子,由于基本不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中微子就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畅通无阻地来到地球,又穿过地球走向远方。
不分日夜,每秒钟都有约有1000万亿个来自太阳的中微子穿越每个人体,人们却没有任何感觉。不过由于中微子多少还是有点踪迹,科学家们早就捕捉到了其踪迹,研究得越来越透彻。那么,还有些什么粒子可能是暗物质的备选呢?
科学界将目光集中在弱相互作用范围内有质量的粒子,如WIMP,包括超中性子(neutralino)、额外维理论中的最小Kaluza-Klein激发态粒子、Little Higgs模型中的T-odd粒子等。还有一个非常轻的中性粒子~轴子(axion),也是热门候选。
但这些粒子都还只存在于猜想中,没有被证实和发现。
现在,世界各国的有关科学家们都在采取各种方法,力图揪出暗物质这个隐身魔王。主要方法有:1、直接探测,即通过天上、地下、冰层深处的立体探测系统,希望直接发现被探测器捕捉到的候选粒子;2、间接探测,就是寻找暗物质衰变或湮灭后产生的普通物质信号;3、人工制造,即通过粒子对撞机等设备,制造出新粒子,筛选出暗物质。
可以预见,暗物质现身之日,就是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重大突破,人类文明或许将升级到一个更高层次。那么人类能尽快找到暗物质吗,还要多久?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黑洞连光都逃逸不了,为啥还能被看见和拍照?科学告诉你真相
黑洞,是一个极端的引力源,可以吞噬周边的一切,一切物质有去无回,连光也不例外,因此看起来就是不存在无法看见的“洞”。
人眼观测事物是依靠可见光,既然黑洞连光也不放出,怎么可能看到呢?因此,看不到黑洞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问题是,科学家常常说又发现了某个黑洞,而且还拍摄到了黑洞照片,这就有些玄乎了。
在这些照片中,黑洞明明是一个很亮的火球,为什么又说连光都逃逸不了呢?由此许多网友就很疑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谜团。
首先说说黑洞的来历
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当一个物质缩小到极小的时候,就会发生奇异现象:时空曲率会变成无穷大,所有物质向核心坍缩,并在核心周围形成一个具有无限曲率的球状空间。这个球状空间就像一个漏斗,把周围所有物质都吸进核心无穷小的奇点里。
这就是黑洞。
物质要缩小到多小就会这样呢?早在1916年,著名的天文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就告诉我们,质量的体积有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的计算公式为:R=2GM/C^2。这里的R表示史瓦西半径,G为引力常量,M为物体质量,C为光速。
人们把这个临界点半径称为史瓦西半径。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物体的史瓦西半径与质量成正比。那么直观地看,史瓦西半径有多大呢?根据公式计算,质量为1.9891*10^30kg,半径约70万千米的太阳,史瓦西半径约为3千米;质量约6*10^24kg,半径约6371公里的地球,史瓦西半径约为9毫米。
也就是说,如果太阳质量不变,缩小到半径3公里以下;地球质量不变,缩小到半径9毫米的话,就会变成一个黑洞。但如何才能让太阳缩小到3公里,地球缩小到9毫米,而且质量还不变呢?
可以说,目前还没有任何力量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太阳和地球是永远也无法变成黑洞的。目前的理论框架,黑洞的形成只有两种可能,一个是在宇宙大爆炸时形成的原初黑洞,一个是超新星大爆发后核心坍缩成的黑洞。
这两种形成方式,都是在极端高温高压导致的高密度下,物体无可奈何地坍缩近自己质量的史瓦西半径内,才形成了黑洞。
原初黑洞可能会有极其微小的黑洞,但由于黑洞越小温度越高蒸发越快,这些粒子级黑洞一出现就会被蒸发掉了,因此至今只是理论上存在,没有发现真正存在的证据。
大质量恒星在演化晚期会发生超新星大爆炸,残留在核心的铁核在极大压力下,会坍缩成一颗黑洞。科学研究认为,形成黑洞的恒星质量要达到太阳的30~40倍以上,才有可能在核心留下一个3倍太阳质量以上的黑洞。
30倍太阳质量以下的恒星演化末期也会发生超新星大爆发,但留下的只会是一颗太阳质量1.44倍以上到3倍以下中子星;8倍太阳质量以下的恒星不会发生超新星爆发,演化结束后只会留下一颗小于太阳质量1.44倍的白矮星,太阳死亡后留下的尸骸就是一颗白矮星;比太阳质量小的红矮星最终只会慢慢熄灭,留下一颗黑矮星。
既然黑洞无法看到,为啥又能拍到照片呢?
黑洞由于无限引力将光都吸收了,不放出一丝一毫。而人眼是依靠可见光来观测事物的,所以从理论上来说,黑洞是无法被人眼看到的。但问题是黑洞隐藏得了自己的身形,却隐藏不了力量,这个力量就是极端的引力。
这种极端引力会吞噬周边的一切,吃相难看,这就暴露了黑洞的行踪。
在黑洞球状史瓦西半径的边际,被称为黑洞的事件视界,这个地方是黑洞能看到和不能看到的临界点,所有的可观测“事件”都发生在事件视界以外,再深入一点点,到了史瓦西半径里面,掉落的速度大于光速,就再也无法被观测到了。
因此,人类“看到”的并不是黑洞本身那个“洞”,而是围绕在那个“洞”周围发出的光,事件视界周围发出的光。黑洞要把周边物质吞到肚子里,就先要把这些物质拉扯到自己的事件视界周围,这个过程并不是瞬时就完成的,有一个过程。
被黑洞引力吸引的物质在靠近其史瓦西半径时,运动会越来越快,围绕着黑洞赤道形成一个吸积盘,转动的线速度可达到每秒数万公里,越靠近史瓦西半径越接近光速。我们根据动能公式计算一下,就知道这些物质碰撞能量是极大的。
因此,被黑洞捕获的物质在掉落进黑洞之前,早就都碎为基本粒子了,碰撞过程中产生的极大能量会以高亮可见光和高能射线形式迸发出来,而在史瓦西半径之外的逃逸速度还没有达到光速,这些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就会挣脱黑洞引力向太空迸射。
由此,这些光就被人眼和射线射电望远镜所捕捉,这个黑洞就被“看到”了,并且可以被拍摄下来。
周边没有物质或极少物质被捕捉,没有形成吸积盘,发不出光和高能射线的黑洞就很难被发现。但如果附近有天体活动,还是可以从天体的异动推测出附近有看不见的引力源,由此推测出可能存在黑洞。
距离我们1120光年的HR6819三星系统中就有这样一颗黑洞。天文学家们发现这个系统中的两颗可见恒星,正在与一个看不见的引力源互动,经过分析认为那里有一颗没有吸积盘的恒星级黑洞存在。因此,这个系统是由两颗恒星和一颗黑洞组成的三星系统。经观测计算,这颗黑洞质量约为太阳的4.2倍,是迄今距离我们最近的黑洞。(上图)
因此,能被看到或用射电射线望远镜观测到的黑洞,前提是黑洞周边必须有被其捕捉吸积的天体物质,或者至少有被其影响的天体运动。如果黑洞周围什么都没有,或者只有极其微量的粒子,没有新车吸积盘,天体距离又很远,受不了黑洞影响,这个黑洞就悄无声息,无法被观测到。
理论上宇宙中存在巨量黑洞,而实际上观测到的黑洞还极少。观测发现,几乎每个星系核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据科学家们估计,整个可观测宇宙可能存在约4000亿亿颗黑洞。仅银河系,就可能存在上亿颗黑洞,但已被观测到的黑洞迄今还只有十几颗。
由于黑洞距离我们一般都很遥远,科学家们要拍摄到它们非常不容易。如拍摄M87黑洞和银河系中心人马座A*黑洞,都动用了全球大量的射电望远镜资源,通过联网,形成一个地球般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阵列,各国数百名科学家合作,经过数年拍摄、解析、资料分析,最终才合成了两张黑洞照片。
今天就说这些,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请勿侵权抄袭,敬请理解合作。
相关问答
普通的光也是电磁波,为什么不能用它来通信?我说的是打电话是...
[最佳回答]不知道你注意没有,我们收音机调频是接受的都是高频,超高频,甚高频电磁波.1,因为电磁波在传播途中,容易因为衍射,干涉,阻挡消弱等原因损失能量,所以...
2023年华为光芯片投产是不是真的?
是的,华为光芯片投产是真实存在的。作为全球领先的通信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在光通信领域一直投入重大研发资源,并在今年推出了自家研发的全系列光芯片。...
光能传递信息吗?
光能传递信息吗?当然可以,而且速度还灰常快。到底有多快呢,灯管一开一关,10个G的电影就已经发出去了,就是这么快。4G、5G啥的速度都根本追不上。这可不是...光...
光纤只能传导光为什么能通讯?
光纤只能传导光,能通讯是因为光纤是传输介质。光纤通讯(光纤通信)利用的有两个关键技术,一个是光电效应,另一个是光的全反射原理。当一束光线从一种介质射...
光通讯是什么?-懂得
光通讯也即光通信。光通信就是以光波为载波的通信。增加光路带宽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提高光纤的单信道传输速率;二是增加单光纤中传输的波长数,即波...
【什么叫做光波?为什么说光就是光波呢?】作业帮
[回答]光波:是一种电磁波.光通信:利用光作为载频的通信方式.光纤通信:就是利用光波作为载频和光纤作为传输媒质的一种通信方式.它工作在近红外区,即波长是...
电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1、电可以照明,通讯,供热,制冷,保证娱乐设施的运行;2、电可以用于做饭,加热,照明,转化成机械能;3、电可以转化成化学能如电解,电镀,电可以进行远距...1、...
太赫兹水是真的吗?
液态水具有吸收太赫兹光波的性能,因此一直被认为不可能充当太赫兹波的光源。但近日,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张希成带领团队利用飞秒激光脉冲首次证明,液态水也能...
宣扬光量子通信、计算与探测等伪科技,算不算造谣?
不算,因为他们的初心是相信这些东西的,结果做着做着做不出成绩来交差,只能先弄点假的出来应付一下,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行为!不算,因为他们的初心是相信这些东...
光通信中的光都是偏振光吗?
一般的光纤不一定用偏振光,光的偏振态也可以用来存储信息,只有保偏光纤中能传递偏振光,但是成本较高。一般的光纤不一定用偏振光,光的偏振态也可以用来存储信...